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06:20 点击次数:73
这是一场连硬汉普京看了,都忍不住落泪的战争,也是俄罗斯近代史上最为惨烈悲壮的一战。
90多名俄军伞兵对战2500多个车臣叛军,没有支援,没有补给。
子弹打完了就用刀,刀没了就用拳头,拳头打不动了便以身为坐标,让炮兵轰炸……
图1
俄军布局及其疏漏之处
1999年10月,俄罗斯发动第二次车臣之战。
吸收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,这次俄罗斯军方有了充足的后勤补给,充分发挥它们的炮火优势,先轰炸,后步兵地面扫荡。
不到半年,便打散了车臣主力攻进了车臣首府格罗兹尼,车臣叛军为了躲避俄军炮火退入了南部山区。
但在俄罗斯军队绝对的优势下,山区中的叛军损失惨重。
叛军将领见状计划突围,集中剩余兵力从韦杰诺峡谷突围,逃到达吉斯坦共和国。
消息很快便被俄军的情报部门截获。
为了全歼这股车臣叛军,俄军指挥官派遣76空降兵在峡谷前布置防线,配合俄军大部队收缩包围圈,将叛军歼灭在峡谷之前。
图2
为了防止有漏网之鱼,还派遣了76空降师104团2营第6连以及部分侦查兵,共90余名战士,由连长莫洛多夫统一指挥,抢先占领了峡谷前代号776高地的制高点,把守进谷前最后一段路。
776高地居高临下,下方是通往韦杰诺峡谷的必经山道,山道狭长。
只要在高地上布置足够火力便能控制整条山道,更别说只是拦截一些被打破胆的残兵败将。
整个布局看似合情合理,但有两点一直让人很疑惑。
首先便是兵种使用问题,76空降师固然是精锐之师,但它的长处在于敌后潜伏破坏灵活作战,把他们用在阵地攻坚战上,是不是有点专业不对口?
图3
其次,指挥部有没有考虑过,包围计策虽好,万一叛军见势不妙集中火力突围,776高地是必经之路,俄军是否有足够反应部队能及时支援。
如果没有,这90多个士兵,怎么办?
776高地战役详情
2月28日,90名空降伞兵准时到达作战地776高地点,连长莫洛多夫发现了一个致命疏漏,那就是他们关于776高地的情报缺失。
此高地确实可以居高临下控制山道,但却无险可守,相反周边布满了丛林山石,极为适合隐藏作战。
但此刻早已骑虎难下,只能尽力做到最好,先命一个排的人留下挖壕沟收集石块,做成简易堡垒,配上他们带来的武器,布置成火力点。
他则带着其他人往外推进侦查,并且布置地雷防御带。
图4
伞兵们只是查漏补缺的预防队伍,除了必备的AK和轻机枪外,只有一门高射炮和几辆空降战车,火力不强。
只能希望俄军大部队能将顺利围歼叛军,用不到他们。
然而事情还是往最坏的方向发展,第二天,伞兵的的地雷防线还没布置完,就与车臣叛军的先头部队不期而遇,双方发生激战。
尽管伞兵们作战勇猛,但叛军人太多了,连指挥官连长都被敌方狙击手一击毙命,无奈之下只能边打边退,退回高地防守。
高地之上,由营长叶夫秋欣接任指挥,他第一时间便向上级求援。
此刻叛军的数量根本就是不是所谓的残兵败将,而是大部队,他们90人拦在这就是螳臂当车。
图5
而上级的回应却是让他们固守待援,拦住叛军,却不说援军什么时候到,只说会尽快调动部队支援。
叶夫秋欣对此也无可奈何,此时叛军已到高地之下,不管是双方仇深似海,还是军人的荣誉,都不允许他们后退。
而对于叛军来说,眼前是他们唯一的生路,谁拦谁死!
双方默契的选择了开火!
车臣叛军虽然不是正规军,但能活到现在的无一不是百战余生的精锐。
在对战的过程中,他们敏锐的发现了俄军阵地的弱点,就是他们埋设的地雷距离己方太近了,宽度也不够。
而这便是专业不对口的后遗症了,再加上时间仓促,地雷阵尚未布完,反而让俄军自己成了瓮中之鳖。
图6
叛军依托地雷阵向俄军投掷手榴弹和榴弹,炸的俄军苦不堪言,而俄军自己的高射炮和空降车则因为敌军的躲到丛林乱石之中,发挥不了多少作用。
双方从白天打到了黑夜,本就不多的伞兵折损了三分之一,但始终没有让叛军越雷池一步。
但叛军也因此判断出了高地驻守的俄军虽然精锐,但人数不多,于是决定使用疲兵之计。
3月1日,叛军以小股部队的方式从四面八方不停袭扰高地伞兵,引诱他们消耗弹药,不让他们休息,等到伞兵疲累之时再次发动进攻。
伞兵因此被叛军被打得节节败退,此刻唯一的办法便是用敢死队打乱叛军的进攻节奏,打散叛军的胆气。
图7
负责前线指挥的中尉没有丝毫犹豫,亲自带着十个战士组成敢死队顶了上去,和叛军殊死搏斗。
敢死队战士一个一个的倒在血泊之中,但直到最后一个,也没有让叛军攻上高地。
叛军的胆气被打散了,派人喊话高地伞兵,让他们投降,避免无谓的伤亡,但被拒绝了。
叛军将领被这油盐不进的拦路虎气得够呛的,加上后头的俄军大部队越来越近了,一发狠便将队伍中所有的重火力集结起来,炮轰776高地。
炮弹如雨落般在776高地之上,伞兵被打的抬不起头。
叛军借此机会再次组织进攻,伞兵虽然极力反抗,但子弹最终还是打光了。
伞兵们便开着空降车冲向叛军,一时间纵横战场,撞死压死了很多叛军。
图8
可惜好景不长,被反应过来的敌军几发火箭炮炸成了一颗颗火球。
此刻真的是弹尽粮绝了,叛军攻上了高地,双方展开惨烈的白刃战。
22岁的科泽姆亚金伞兵中尉,在之前的战斗中被敌军子弹打断了双腿。
但面对想要俘虏他的叛军,依旧抽出匕首抵抗杀敌,最终在杀伤数名叛军之后,被叛军击杀。
皮德罗夫中尉在战斗时被叛军榴弹炸伤,身受重伤无法动弹。
面对涌向他的敌军,他用最后的力气拉响了身上最后一颗手雷,拉着叛军同归于尽,至死没有被俘虏。
一位身手最好的侦查兵,在乱战之中发现了叛军的前线指挥官,奋不顾身冲上前去刺死他,但他自己也回不来了。
图9
这场惨烈的白刃战持续了二十多个小时,六连战士一个个倒在了血泊之中,叛军包围了高地指挥所。
直至最后一刻,身受重伤的指挥官叶夫秋欣平都没有放弃,通过无线电向着指挥部高喊:“向我开炮”。
3月2日早,随着一声枪响,指挥部彻底与776高地失去了联系。
终于不再犹豫,下令炮火覆盖,而此刻后续援军也终于突破叛军的拦截,配合炮火剿灭这股叛军。
等到硝烟散去,这场敌我悬殊的776高地阻击战也落下了帷幕。
根据后续赶来的部队统计,此战90名伞兵对战叛军2500多人,杀死敌军数百,杀伤上千,只有6个抱着敌人跳崖同归于尽的伞兵侥幸活了下来。
图10
伞兵为何死战不退
也有很多人不明白,这90余名伞兵不投降就算了,为何不想办法突围呢?毕竟叛军是在逃命,时间争分夺秒。
如果伞兵愿意撤退让出一条生路,他们想必也不会多生事端。
而在这种敌我如此悬殊的条件下,伞兵们即便抗命撤退也是情有可原的,那他们为什么要死战不退呢?
这还得从这支76空降师传承说起,它的全名叫76近卫空降师。
76师最开始时候也只是苏联一个普通的步兵师,后参与多次重要战役,立下了汗马功劳,仅仅一个师便有五十多个“苏联英雄”。
这可是苏联时期,士兵的最高荣誉称号。
图11
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立下了大功,被赋予了“近卫部队”的荣誉称号。
再后来苏联解体,俄罗斯接手,于1939年改名76近卫空降师。
能进76师无一不是精锐中的精锐,战力强悍,意志顽强。
但这是荣耀,也是负担,也意味着他们不可能投降或者抗命撤退,“近卫”的荣誉不能毁在他们手里。
所以从他们与大部队叛军相遇的那一刻,就注定了这惨烈的一战。
而此战也确实是俄军指挥部的失误,但因此扭转了军队自苏联解体以来的颓废之势,重塑了属于俄罗斯的军魂,也算是阴差阳错。
普京亲自给这些战士追授英勇勋章和俄罗斯英雄称号,举国祭奠英灵,更是为之落泪。
图12
俄罗斯在他们阵亡之地的附近给这些英雄建了一座纪念碑,当时已经是总统的普京更是在冰天雪地之中,双膝跪地为英灵献上了鲜花。
俄罗斯叛军高地伞兵俄军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Powered by 一个足球高手欧赔亚盘总结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